广西民族大学校友网欢迎您

校友心语
位置: 首页 > 校友心语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

摄影不只是“摄影”——专访国家艺术基金“城市影像档案”项目创作人才培养对象廖立刚

韦亦玮 发表于 2024-05-07 点击:[]

编者按:廖立刚是一名广西壮族青年摄影家,从2015年开始拍摄广西百岁老人专题,近期喜事连连,一是他的组照作品《期颐造像》受巜数码世界》杂志社特邀,参加今年9月19日在山西举行的2019年第十九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二是他刚完成了国家艺术基金“城市影像档案”项目创作人才培养研修班的学习。现转发《广西画报》记者对他进行独家专访的有关文章,以飨读者。

廖立刚、男、壮族、象州县人,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曾历任《小博士报》编辑部副主任、《广西少年报》中学生周刊主编、广西日报巜今日南国》专题部主任、巜南国博览》宣传策划部主任等职。曾分别荣获全国科技报刊类新闻、版面、标题二等奖,广西报纸副刊编辑版面类二等奖等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曾参与策划在京召开的全国反伪科学大会、总策划第十一届国际小姐大赛广西赛区总决赛和广西大学生“放飞梦想”创业文艺晚会等大型活动,以及策划多项国际性、全区性摄影展活动。编著出版《守望》--图说广西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获广西优秀图书三等奖。社会兼职:现任南宁市文艺理论家协会副秘书长、广西区直机关文联摄影联谊会副秘书长、广西青年摄影家协会主席。

采访背景:

国家艺术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以中央财政拨款为主的培养艺术人才的公益性资助项目。2019年6月底经过全国严格的筛选,来自全国30个省(市)的30名学员集结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培训。日前,广西学员廖立刚结业归来在南宁参加完2019年广西文化旅游摄影展的评委工作后,记者专访了他。就新中国成立70周年广西青年摄影人将举行的庆祝活动、当下摄影的新风向以及在上海学习取得的收获与他进行了交流。

广西画报记者:廖主席您好,祝贺您学成归来,我们知道这次培训是今年国家艺术基金针对摄影界的人才高级研修班,而且国家艺术基金管理委员会审核通过的30人全国班,您是广西唯一的学员,想请您谈谈这次学习的收获,以及您个人对当下摄影发展的一些看法?

廖立刚:好的!这次能录取这个班,的确是很幸运。这个班集中了全国最优质的师资,代表国家艺术层面对我们进行系统的强化培训,没有周末没有任何节假日。国家艺术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托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对我们高度负责,领导们放弃暑假时间,组织教师、研究生,还邀请上海市相关部门领导来参加开班仪式及协调做好各种保障。上课全程录像,非常规范严格。在上海的吃住行连来回机票都是国家的专款,第一节课是从上党课开始的,所以各方都特别认真,我们也都很勤奋努力。

廖立刚(右2)和著名摄影家刘香成(图中)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合影。刘香成曾任美联社记者、《时代》周刊驻华首席摄影师、时代华纳集团中国首席代表、新闻集团常务副总裁。


广西画报记者:能具体介绍一下师资阵容和您取得的收获?

廖立刚:可以的,这次共有2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国家级著名学者教授、摄影家、影评家,印象最深的有林路、鲍昆、陈海汶、高瞩、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宿志刚、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摄影研究所所长李树峰、西安理工大学教授张辉、新民晚报评论主编林明杰,东方卫视中心项目总监顾吉明,还有解海龙胡展奋郭润滋王骅以及上海市档案局专家邢建榕、朱建中,还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江宏庆,由于太多了,就不一一列举了,他们都是国内行业的代表级人物。我们通过系统的强化学习,夯实了专业基础,拓展了影像在当下表现的形态、传播方式,拓宽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原有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面,对影像有正确的解读的能力。还深入了解国内外影像的现状与发展,使自己懂得下一步要走的路。

广西画报记者:您对“风光摄影”和“扎堆摄影”执什么观点?

廖立刚:哈哈,这个问题怎么说呢,摄影人几乎都有这么个“初经历”,我也不例外,这次林路老师在课堂上也提了他原来写过的《清算风光摄影》在某国家级刊物发的文章,其实,这么吓人的标题是编辑安的,林路老师被许多人误解,他不是说不要拍风光,他本意是说我们并不需要这么多从唯美的意义上对风光的描述,面对同一个风景成群结队的三脚架上的照相机在同一个角度疯狂扫射,说得严重一点,耗费的是整个民族的精气,得来的却是毫无现实价值的唯美碎片。李树峰老师认为现在摄影已经实现了大众化和日常化,各行各业大批影友融入摄影队伍,给职业摄影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避免浮光掠影的情况,应该在内容专题化和形式风格化上下功夫。鲍昆和陈海汶老师都把“风光摄影”称作“旅游摄影”“快乐摄影”“健康摄影”。我个人认为当下有许多退休老干部最爱拍风光,我们就引导好,毕竟摄影都“全民生活化”了,况且各级政府旅游宣传也少不了风光图片。我们平时拍风光片要找一个话题来呈现新的观看,要符合时代审美。像老师们讲的拍风光应融入人文等关联的东西,而不是只表现传统的美,唯美没错,但显俗气,缺乏一种态度和思想深度,太直接,只是传统的画面语言。我们提倡摄影家坚持到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深处,以及事件和心灵的深处。只有到深处去做到“见常人所未见”,才能拍到别人拍不到的东西。

廖立刚和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院长、教授宿志刚(右1)合影


广西画报记者:那您对当下摄影创作的发展趋势又怎样看?

廖立刚:今年是摄影术发明180周年,公众审美和社会发展一样,每时每刻都在改变,摄影艺术家要走出自己的路,必须要对社会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情感。我个人认为既然摄影早就是一门艺术,严格来说艺术应是没有固定的概念和固定的模式,更没有对错之分或应怎样怎样去干,我们现在欣赏一张老照片,这张照片在以前可能就是一张“废片”;它是历史的见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言环境都不一样,而不是我们现在要崇拜它什么。当下的摄影已不是摄影这么简单,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审美力的增强,摄影对社会的功能作用存在贡献都不一样,比如拍当代观念摄影,一定要有一个话题,而不是简单的表达画质或简单的思想,应让作品产生更多的思考。新时代要求摄影家们多读对的摄影史,要了解多学科及多门类知识,才能真了解摄影这门艺术,和发展好它,才能系统地去解读当下社会出现的现象,要不把握不住。

我想用李树峰老师提出六个可以帮助摄影家用艺术的方法表达现代性的路径来交流对当下摄影创作发展趋势的看法:第一、用微小叙事取代宏大叙事,用“私”摄影取代“公”摄影;第二、从纵向思维转向横向思维,纵向思维关注的是历史,横向思维关注的是现在;第三、从寻找固定结构转向对不确定性的关注;第四、用个体差异来对抗总体化和同质性;第五、用流变感觉解构二元对立的概念结构方式和逻各斯中心主义(注:"逻各斯"出自古希腊语,类似于我们汉语的“道”。);第六、关注人的潜意识,用影像方式对人的精神世界展开精神分析。李树峰老师还说要熟练掌握这套手艺活;要到第一现场去、到事发原点去、到深处去,“大写”它们;要有把握代表性瞬间的能力;要具备追求真相和质感的愿望与能力,让事物内在结构裸露;要可以随时随地的拍摄和策划性地行动;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判断力,在选题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

廖立刚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党组副书记、研究生院院长、摄影研究所所长李树峰(右1)合影。


广西画报记者:请谈谈一下专题类摄影?

廖立刚一个好的专题需要花费一定的功夫的,涉及调查研究、课题选题、图片编辑等等,当下缺好的图片编辑,好的编辑要懂得图片的力量在哪里?拍专题要寻找符合自己创作的路径,专题要有故事表现和多景别呈现;要有立场观点和情感表达;要引起社会关注,唤起人们的良知。我个人很少追比赛,追就没有自我,别人要什么你就给什么,把时间都给浪费了。

广西画报记者:这次学成归来,您有什么新的创作计划?今年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有什么影展活动?

廖立刚:这次虽然能系统的学习回来,但不是结束,才是开始,学校要跟踪的,国家艺术基金培养我们,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求回到自己的城市,要做长期的思考、研究、记录,要做课题。这次回来,要马上主动向有关部门汇报,拟成立“广西城市影像档案创作课题小组”,国外有许多“城市影像”档案馆,我们国内目前没有,现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申请在做了,我们广西也要有这方面的意识,我想这个我们就先主动担当起来。今年中国-东盟博览会前有个中国-东盟青年艺术品创作大赛,这是配套的,已举办了10几年,我们要配合做好。还有9月28日将开幕的原乡·象州运江古镇国际摄影展,这将是广西唯一的江心“摄影小镇”,我们全力以赴投入办好,丰富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一起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位学员与上海市有关部门领导合影。


广西画报记者:您也算是我们媒体“年轻的老前辈”了,最后,我想问的是,针对纸媒摄影专业性的杂志,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您认为我们该如何做才更好地为广大青年影友服务?

廖立刚:新媒快速发展,的确在引导年轻人的阅读方式,但内容还是“简单化”,因为秒速传播的“快餐式”阅读,内容难有深度,都是面上的,做“精”做“专”还是纸媒独有的优势,我个人认为要开辟多一些社会各阶层有需求的服务类栏目,比如专做个人或行业的,精做收藏级的影像服务,从做青年摄影家们开始,都可以,搭建新的合作发展平台。

广西画报记者:好的,非常感谢您接受采访。

廖立刚:谢谢你!

(初审:袁开源 复审:廖辉天 终审:郭金世)

上一条:以奋斗砥砺成长,以青春描绘春山 ——访建筑工程学院优秀毕业生王彩龙 下一条:凤山古旧诗词赏析——谈谈长篇小说《夕照苍茫》里的诗词

关闭


版权所有:广西民族大学 校址:中国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88号 邮编:530006 Email:webmaster@gxun.cn
备案号:桂ICP备05000943号 南警备 4501200086 号 前置审核编号:桂JS2006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