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校友网欢迎您

校友心语
位置: 首页 > 校友心语 > 恩师风范 > 正文
恩师风范

温婉如宋词 坚韧似寒梅

程柳铭 黄可蒙 发表于 2019-03-08 点击:[]

-----记广西民族大学优秀教师李惠玲

  


“温柔随和”是学生对她的印象,“外柔内刚”则是同事对她的评价。一个偏爱宋词的温婉女子,却有着坚韧的内心。她十五年如一日在古代文学教学科研路上上下求索。对教学改革的执着,对科研的热情,对工作的热爱都让她越发坚韧,她如冬日的寒梅在自己的枝头上吐露芬芳。
  她就是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李惠玲副教授。今年教师节前夕,李惠玲获得“广西民族大学2011-2013年度优秀教师”称号。

致力创新,让课堂活起来

  

对唐风宋韵的天然喜爱让她一直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从大学本科毕业走上高校讲台,李惠玲主讲《古代文学》这门课已经有十多年了。
  “古代文学虽然是一门传统学科,但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因为时代环境在改变,教育需求在改变,学生观念也在改变。”李惠玲说。
  怎样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在古典文学的海洋里遨游,让他们沉浸在唐诗宋词的意境中解读作品、感悟人生?怎样提高学生的听课热情,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并让课堂活起来?李惠玲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思考这些问题,并尝试改革。
  她认为,首先要优化课件,让课件从简单的电子教案发展为集思辨性和唯美性于一身的精品课件。她在做课件时深入思考图片与文字的契合点,在图像和影视资源的选择、鉴赏和评价等方面精心设计,试图从不同角度直观反映古典文学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让学生在审美愉悦中深化对文学作品的解读。
  为了让课堂活起来,李惠玲在讲课时还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她结合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声律特点和美感特征,通过吟诵作品来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作品的认识。李惠玲还鼓励学生在网络上寻找合适的图像资料,根据自己对文学意境的体悟和理解,创造出声像兼容的课件与同学分享,在试讲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她还经常以问题为引导,在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后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研究讨论。
  “关于《窦娥冤》的结尾,有这么两种声音:一是认为到第三折就结束,才能突出悲剧性,加上第四折,就冲淡了悲情;一是认为第四折必不可少,非常有意义。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为什么?”在上完《窦娥冤》一课后李惠玲给同学们抛出了思考题,立即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窦娥冤》表达的是作者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到第三折就结束才能让作品的‘悲’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加上第四折也不无道理,可以让故事情节更完整。况且,文学作品应该要让人看到希望!”学生们各抒己见。“讨论的问题是没有标准答案可循的,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李老师告诉记者。在课堂上她非常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她的鼓励下,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在课后也会有学生主动和她探讨问题。
  李惠玲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指导细致耐心。每年都有不少学生选她作为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她指导的学生韦家进的论文获得2010届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学生周瑜的论文获得2013届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我们都很喜欢李老师的课,李老师温柔知性,上课娓娓道来同时不失活泼生动,课堂氛围很好。”文学院2010级汉语本2班韦璐彬说。

坚持求索,让自己“亮”起来

  

“人生的意义在于收获点点滴滴的进步。”从本科毕业到考研读博,李惠玲的每一次求学都是自觉性的“充电”。工作一段时间后,她对自身的规划更加明确,为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自己“亮”起来,2006年她进入中山大学读博深造,师从彭玉平教授。
  “那是一段苦中作乐的日子。”回忆起在中山大学读博的日子李惠玲说。读博的时候,能有完整的时间安安静静地读书,能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对她来说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在读博期间,她把清代广西词人群研究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写作方向。为此,她先后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桂林市图书馆查阅、摘抄资料,在图书馆一待少则半个月,多则一个月。她还经常托朋友从北京、南京、浙江和台湾等地图书馆搜集资料。李惠玲说:“这个过程是很艰苦的,但没有充分地占有材料,就很难将学问做得扎实。”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发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珍藏的王鹏运、钟德祥手批的《词学丛书》批注本。在整理这些手书时,她一条条誊写,仔细辨认,反复校对。这一发现为了解“晚清四大家”之一的王鹏运早期的词学思想提供了宝贵材料。据此她完成了题为《新发现王鹏运、钟德祥<词学丛书>批注研究》的论文,并发表在了核心期刊《学术研究》上。“继续深造带给我的影响很大,学术视野开阔了,研究思路也更清晰了。中山大学的学术研究氛围很浓,老师们对学术怀着敬畏之心的精神让我印象深刻。”李惠玲笑着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李惠玲还喜欢到各地旅游,见识不同地域的文化。“我研究的主要是地域文学,在四处游历的时候能够真正感受到不同的地域文化,感受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李惠玲说,“只有真正身临其境,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一些文学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旅游的过程也相当于学习的过程,每次都会有收获。另外,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切入古代文学研究也是一种崭新的尝试。”

积极带头,让教研室动起来

  

2009年从中山大学博士毕业之后,李惠玲选择来到美丽的相思湖畔继续她的教学生涯。2011年李惠玲受聘为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主要负责本科生日常教学的各项工作。为了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她和课题组成员拟定了一份《古代文学经典阅读和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表》,了解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和老师的看法,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由她主持的教改项目《全媒体时代古代文学教学的创新研究与实践》也正在进行中。
  在担任教研室主任期间,除了从学生的角度改进教学,她还积极寻找让老师的研究方向更有特点,让教研室更好地发展的方法。2103年4月,古代文学教研室成功举办了一次古代文学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研讨会,老师们围绕巩固和提升古代文学学科的特色与优势,提高和增强科研竞争力和学术水平,促进和加快学术梯队的建设,深化和细化课程体系的改革等方面内容纷纷建言,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这次研讨会不仅是对近年教研室工作的一次总结,也是今后教研室的发展思路的一次探讨。
  李惠玲认为,教研室的建设还任重道远,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学改革的深化,网络资源的建设等等,都需要充分调动教研室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
  “我自己能力微薄,但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古代文学教研室定像相思湖畔的那一丛丛的翠竹,团结一致,节节高升。”李惠玲说。

上一条:滕兰花: 一心科研为教学 三尺讲台育桃李 下一条:认真执着的翻译者 脚踏实地的奋斗者

关闭


版权所有:广西民族大学 校址:中国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88号 邮编:530006 Email:webmaster@gxun.cn
备案号:桂ICP备05000943号 南警备 4501200086 号 前置审核编号:桂JS2006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