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校友网欢迎您

校友心语
位置: 首页 > 校友心语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

因为熟悉这片亲切的土地,所以坚持——访第十一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获得者翔虹

潘 剑 发表于 2024-04-22 点击:[]

因为熟悉这片亲切的土地,所以坚持

——访第十一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获得者翔虹

连续三年有小说作品被《小说选刊》转载,先后荣获《小说选刊》双年评选优秀中篇小说奖、《广西文学》年度优秀作品奖……2023年,翔虹的名字像一盏明亮的灯,频频闪烁在河池文学的天空。

2024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第十一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获奖作品,翔虹的中篇小说《过节》榜上有名。被文学认可的背后,是这匹“黑马”在河池本土几十载笔耕不辍的坚持——

山乡巨变:为写作提供素材

山高崖陡,八分石头一分田一分地。这是作家翔虹长期成长生活的地方。

曾经贫困的家乡是他一直无法回避的现实,但这片土地也给了他回馈——足够的文学养分,丰富的写作素材。

生于斯,长于斯,他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在这片英雄、奋进、热情、和谐的土地上,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在河池投入了巨大的财力和物力,加上各族人民以“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魄力,通过“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不懈奋进,一座座村庄旧貌换新颜,一条条水泥路通村入屯,一批批农民出山入城,过上之前想都不敢想的生活,人民群众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了……河池山乡发生巨变,处处写满了发展“答卷”。

每一个个体都有精彩的故事,每一块土地都有不平凡的历程,每一个项目都有历史的使命……它们就是一座巨大的文学素材库,为河池作家进行新时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无穷的素材。

“对家乡,我心里一直有一种责任感:把家乡写好,把河池宣传好。”作为一名从小就热爱文学创作的少数民族作者,家乡的一切变化都深深印刻在翔虹的骨子里。

留心处处皆文章。一直在河池工作生活的翔虹,坚持以主人翁的意识拿起笔,自觉进行文学创作,以家乡的变化、人心的向善为时代主题,通过对身边同事以及其他不同个体的变化进行描绘,以艺术创作的形式,真心尽力地记录这个时代,感恩党和国家给予河池的好政策、大扶持。

翔虹刚工作时,曾被抽调到都安瑶族自治县下坳镇板旺村开展农村工作。期间,他住在村党支部书记家里,与群众一起度过半年的“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生活,积累了基层工作经验。

后来,他连续在一个县呆了十年,仍然做着群众工作,给他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和写作灵感。

“脱贫攻坚阶段,为了使群众早日实现脱贫致富,领导有领导的压力,干部有干部的压力,驻村队员有驻村队员的压力,都不容易,但是大家都坚持了下来,非常艰辛。这期间,仅我所在的县牺牲的扶贫干部就有10个人,让我感到震撼和内疚。可以说,脱贫攻坚战是伟大的,是可歌可泣的。”翔虹说。

除了中篇小说《过节》,翔虹还在《小说选刊》《民族文学》等刊物发表了小说《表娘留守记》《青春裂》《溯源》《心愿》《画外情》《债不过三》《人货混装》《视频》《再生稻》,塑造了退伍老兵、林场职工、基层警察、驻村队员和帮扶干部等一系列人物。另外,他描写河池山乡巨变的散文《一别四季》编入上海市中学教材,这些作品无一不是他从河池宏伟的发展史册里,拿出来一页页用心书写的。

他曾说,作为一个在河池工作、生活的人,不要把自己当作过客,要有主人翁意识,通过艺术创作的方式,从这片朝气勃勃的土地上汲取营养,萃取素材,书写新时代河池发展篇章。


文学创作:为时代记录

谈起自己的创作,翔虹说,这个时代有太多的故事,他的创作只不过把自己所见所闻加以艺术创作罢了。

2017年,翔虹在北京学习时,因为之前写过一篇论文,应邀参加一个王阳明思想研讨活动,幸会王蒙老师。这次见面,让翔虹对后来的阅读和书写有了更多的思考。

翔虹在作品《读写日常》中提起:“在多年文稿拟写中,意识到除了写材料写报道,我可以把想表达的写成文学作品,一尝试便坚持下来。我谨记王蒙老师‘写小人物,把大脉搏’的教诲,特别关注身边凡人的冷暖悲欢。”

刚刚参加工作之初,翔虹在基层工商管理所(现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每天早上都到市场去走走看看。这期间有一个同事,他是都安瑶族自治县一个有责任心、有正义感的“老工商”人,曾获得全国先进工商管理员称号。翔虹后来调离工商管理队伍,但一直与“老工商”有联系,知道了他很多的故事。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是翔虹中篇小说《过节》创作的历史背景和原型。

谈及《过节》创作历程,翔虹表示,2021年开始构思酝酿小说情节,在2023年春节值班期间完成初稿,5月份完成修改。小说素材来源于他把自己初涉世时的农贸市场管理体验、脱贫攻坚经历和数十年的农村工作积淀,用心入情地揉捏成团,拉分成面,下锅,煮沸,打捞,加入佐料,慎重地捧于广大读者面前。这是一帧脱贫攻坚断面,是一个时期中国农村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脱胎换骨的辉煌发展史。

《过节》以脱贫攻坚工作和抗击疫情为时代大背景,讲述工商局老干部韦锡与德悦集团董事长卢锐权之间的“斗争”,韦锡、卢锐权等主人公在几十年对抗后,对话中彼此释放出内心的迷津,最终握手言和,齐心协力为乡亲们谋幸福。这是乡村振兴、和谐发展的时代趋势,更是山乡巨变中随处可见的时代画面。

“人性有闪光点,文字就有光亮,笔下就有力量。”当我们阅读《过节》,一股沾着泥土的浓厚气息扑面而来,细节的描写、人物的形态、语言的乡土化等,把主人公向善的一面、社会的进步向光汇合。这不仅打动了广大读者的心,同样也打动了评委的心。

因此,《过节》在《广西文学》2023年第七期头条刊发后,被《小说选刊》转载,并获得《小说选刊》2021年至2023年度“包公故里杯·优秀小说奖”中篇小说奖。

授奖词中说到:“翔虹的《过节》以饱满的现实感和当代性碰撞出主人公的交往过节与情感风暴,既有现实的表现力,更有个体精神成长的印记。人心总是向着美好摇曳,历经生活打磨的他们在对话中释放出内心的迷津,要对自己的生命体验重新赋形。翔虹不仅绘就出个体成长的新变,而且显现了向善而行的人性力量,同时也扩展了中国故事的生活质感和心灵空间。有鉴于此,特授予翔虹《过节》‘包公故里杯·优秀小说奖’中篇小说奖。”

这个奖项,把翔虹推到了一线作家行列。

“《过节》获奖对我来说,是一次肯定,同时也是对河池文学的肯定。”翔虹认为,如果没有生活在河池这片热土,他不一定能够写得出这样原汁原味的故事。

2020年初,得知县里有一位高位截瘫且十分乐观的女孩后,他写了千字短文,发在中国作家网、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和地方媒体。各地读者被这个坚强乐观的小女孩所感动,几个月内数千人给她捐了百万巨款。希望工程决定资助她和哥哥完成全部学业,一家爱心企业出资为她终身更换假肢。

“我之前从没做成一件自己称心的事,而这一次,我用笔头实现了夙愿。浏览读者真挚滚烫的留言,看见许多人从千里之外赶来看望女孩,我满心温暖。我感受了‘一字千金’的欣慰,体会了人间大爱,更彻悟到文学的意义。”翔虹在文章里写下这段话。

翔虹,本名陆祥红,我校行政管理专业87级校友


因为热爱:秉承初心前行

翔虹从小就热爱阅读,喜欢写作,作文写得特别认真。

读初中时,语文老师得知翔虹热爱阅读和写作,就鼓励他不要放弃这个爱好。“哪怕考不上大学,回家当农民你也要写,身份不影响写作。”翔虹清楚记得老师的鼓励。

翔虹读初中时就在《辽宁青年》发表散文。1984年,他的中考作文《夏天的田野》是全河池唯一满分的作文,入编全国优秀中高考作文选。

参加工作后,翔虹曾很长时间在办公室工作,看文件、写材料是基本功,锻炼出写作速度飞快的习惯。

这份工作特点是繁杂,没有连片时间,久而久之,翔虹养成了见缝插针写作的习惯。在田间地头,在粉店吃粉,在出差路上,在床上睡觉前,不论任何业余时间在什么场合,只要心里有想写的,担心灵感一过就会遗忘,他会立即翻开笔记本做记录。翔虹说,他写的散文,绝大多数是一气呵成。写小说时,根据列好的提纲,也是利用节假日废寝忘食写出来,再慢慢修改成作品。

问及什么是最好的写作时机?翔虹说,是每一次节假日,在家里或办公室。这时候,不受任何打扰,自己就有了最佳的写作状态。

很多作品,就这样被翔虹从紧绷的时间海绵里挤出来。他目前也是广西为数不多的有小说作品连续三年被《小说选刊》转载,并获奖的作家。

面对文友,翔虹谈及自己的写作体会,他建议大家要感恩时代,热爱家乡,写出接地气有力量的作品。要关注身边的普通人,记录人间细微的温暖故事,给自己心里加柴火加光明。

翔虹的作品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区内外许多著名和知名评论家、作家纷纷评价他的作品,甚至有人称其为“广西文坛的黑马”。对此,翔虹笑了笑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写作只不过是我工作之余稀松平常的小爱好罢了。这和别人玩“科目三”,散步钓鱼,或者喝酒打牌发呆,没什么两样。(初审:袁开源 复审:廖辉天 终审:郭金世)

上一条: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负韶华行且知——访建筑工程学院优秀毕业生魏文凯 下一条:走访基层干部,汲取榜样力量 ——广西民族大学数学与物理学院“青春·筑梦”调研团队访基层干部秦泽铭

关闭


版权所有:广西民族大学 校址:中国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88号 邮编:530006 Email:webmaster@gxun.cn
备案号:桂ICP备05000943号 南警备 4501200086 号 前置审核编号:桂JS2006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