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的校园里
活跃着这样一群人
他们在不同岗位上
用青春热血谱写教育华章
从知识传授到学术研究
从民族文化传承到社会实践
从价值观引领到心灵呵护
以赤诚之心诠释“三全育人”内涵
我们将日前评选出的“三全育人”
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进行集中展示
现推出第二批10位先进个人风采
(按姓氏笔画排序)
让我们走进他们的育人故事
感受那份炽热的初心与坚守
宋妮欣

宋妮欣,女,中共党员,建筑工程学院教师。她主持2024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乡村振兴为导向的民族地区民族建筑教学体系建构研究与实践》,带领学生完成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筑实践课题的探索与研究。参与省部级教改项目5项,发表教改论文2篇,推动“在地性设计”理念融入教学全过程。主持2024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在地性”设计理念引导下的西南民族地区国门建筑设计研究》,发表期刊论文5篇,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
张琴

张琴,女,中共党员,海洋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师。她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助力学生在项目实践中提升科研能力与创新思维,指导学生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金奖1项、区赛金奖3项、银奖4项和铜奖3项;获得广西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类大学生创意、创新和创业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指导2022—202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3项、自治区级3项。
张玲玲

张玲玲,女,中共党员,教务处教学质量管理科科员。她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参与制定11项制度文件,构建“评价—反馈—改进”质量闭环管理机制。创新推行成果导向教育(OBE)模式,重构含六大模块的通识课程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培养方案。搭建“内评+外鉴”全链条监测网络,对外依托教育部审核评估、专业认证等体系引入行业专家评价,动态优化本科专业布局;对内建立“四维评教”信息化平台,整合督导评教、学生反馈等数据生成动态诊断报告。强化诚信育人实效,建立分级干预机制,对违纪行为实施柔性教育。
张跃军

张跃军,男,无党派人士,外国语学院教授,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英语)负责人,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评估专家。他从事高等教育事业30余年,承担本硕博全层次课程教学,以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人才培养筑牢根基。他主讲的“英国文学”课程立足中西文学文化对比,巧妙融合课程思政元素,获批自治区一流课程。他主编的《英美经典诗歌选读》《华裔美国诗歌赏析》等教材广受认可,其中《华裔美国诗歌赏析》立项为广西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作为副主编参与编写的《英美文学赏析教程》获清华大学优秀教材奖。
陈宇鹏

陈宇鹏,男,中共党员,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副主任。他致力于青年思想文化工作,创新打造“相思湖青年”全媒体矩阵品牌。他曾主导策划《民族大义56讲》《故事汇》系列产品构建“沉浸式思政课堂”,获得师生一致点赞;在文化传播方面,他制作的《凤凰花开的路口》《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等作品以艺术化表达实现破圈传播。三年来,他指导学生荣获多个省部级奖项,其创作的《领航》《扎根》等多部作品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共青团中央、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等机构平台多次宣传报道。
陈晓洁

陈晓洁,女,中共党员,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管理员。在博物馆运营中,她年均保障开放近300天,接待观众超1万人次,完成100余场讲解,培养超100名大学生志愿者。她开设大学生通识课《博物馆里看广西》,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实施博物馆实践课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她参与策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朽的印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广西红色标语展”等主题展览,打造沉浸式育人课堂。指导学生团队完成民族学田野调查、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及科研工作项目10项。获得厅局级项目立项2项,出版著作1部。
荣子卿

荣子卿,男,中共党员,党委宣传部新闻宣传科副科长。负责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运营,坚持以融合传播矩阵推动育人创新实践,7年来带领学生采写、编辑各类稿件万余篇,积极组织举办提升“四力”培训,覆盖学生3000余人次,打造出一支政治坚定、业务过硬、冲锋在前的学生宣传工作队伍。指导的学生社团新媒体工作室荣获“全国百强高校媒体”称号,学生多篇通讯作品入选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年度“优秀内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指导学生获自治区级金奖1项。曾获学校“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
段莹

段莹,女,中共党员,经济学院团委书记。她主持学校“经明行修党团班一体化建设辅导员工作室”,着力构建党建工作标杆,累计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000余人、发展对象300余人。创新开展“毕业生廉洁从业宣誓”“廉政书签设计”等特色思政活动,覆盖学生2000余人次。打造“致用”志愿服务品牌,组织学生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调研等社会实践。通过凝练学院“三全育人”改革经验,助力学院获批全区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系(A类)。设立“经生经语”驿站,搭建师生沟通桥梁,及时回应师生关切。曾获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施瑜

施瑜,女,中共党员,化学化工学院辅导员。她秉持“扶困与扶智、扶志并重”理念,负责的资助育人团队项目2023年获批学校第一批辅导员工作团队培育建设项目,2024年获批校级第一批赋能辅导员工作室。搭建“朋辈+校友+基层先锋”三级榜样平台,邀请各类奖学金获得者、退伍复学学生开展“榜样学子交流会”8期,分享学业逆袭、心理调适经验;联系优秀校友返校举行励志报告会,讲述“从受助到助人”的成长故事;组织“领航基层就业”分享会,邀请选调生、西部志愿者等基层先锋分享职业选择,使300余名学生受益。
唐彬彬

唐彬彬,女,中共党员,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团委书记。自2015年以来,她一直担任一线辅导员,以实践育人为核心,精心策划并推动学生实践活动开展。2023—2024年,学院有48个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立项,17个项目获奖。2024年,组织学生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在崇左市扶绥、凭祥、宁明等边境县开展“大国边疆、青春聚力”三下乡活动。依托团委学生会,秉持创新与传承并重原则,深化“一院一品”特色活动,打造“薪火相传”民族传统文化体验育人品牌,累计超8000人次参与。曾获学校“优秀辅导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就业工作先进个人”“创新创业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初审|袁开源 复审|黄绿芳 终审|蔡其明)